2011年11月21日星期一

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



西域语言学双博士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
   来自俄罗斯、英国、美国等国家及中国台湾、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等的5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到吐鲁番,参加为期5天的“西域古典语言学高峰论坛”,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就“死语言”召开的一次重要国际学术会议。
  语言学是一门枯燥的学问,而西域语言学更是一门艰深的学问,对于很多学习和研究这门学问的学者来说,他们所从事的是一件重大而又意义深远的事情。
  他是一位语言学家,他是从新疆飞出的金凤凰,落在他国枝头,心却始终向着祖国,更时刻惦记着他所热爱的故乡——新疆。他就是西域语言学双博士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
  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简介
  知名语言学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2008年被聘为“长江学者”,回鹘文专家。德国哥廷根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部研究员,兼任欧州中亚研究会(ESCAS)会员、国际摩尼教研究会(IAMS)会员、哥廷根大学哲学院客座教师。他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特别是维语方言及新疆撒拉语研究方面做出了开拓性成绩,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肯定,并曾在国际多所著名大学从事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一路走来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用汉语来阐述我的论文,我感到很遗憾,但最后我会用5分钟的时间将它们翻译成汉语。”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的这一段开场白,令在场的专家动容。
  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1984年,20岁的他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新疆大学中国语系教书。当时教学生古代、现代维吾尔语语法、逻辑学等几门课程。10年的教书生涯成就了他,也成就了他的学术。1993年,他考上国内第一批少数突厥语研究生,1996年6月毕业后,他又回到新疆大学从教。
  1997年,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考上古代维吾尔文学博士,举家迁往日本。目前,他已拿了两个博士头衔,一个语言学博士,一个突厥语博士。
  在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的印象中,新疆的美无处不在,特别是西域文化。各国的学者对西域文化的研究从没中断过,比如前不久在吐鲁番召开的高峰论坛会议。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感慨地说,这是很好的一次国际学术交流会,将各国对西域语言学研究的最新的课题互通有无,这是让世人了解新疆的一个契机,对于新疆各族人民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事。   奇境生花
  对于此次高峰交谈会议,阿不都热西提说,西域,特别是吐鲁番为什么这么有名?因为,这个地区是一个古代文明的象征,具有重大意义。像库车、北庭等都有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并成立了自己专门的学术机构。
  以前,这种学术研讨会不多,但现在,在吐鲁番能开这样的学术会议说明已把西域研究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阿不都热西提介绍,尤其是这几年,这种来自世界各国顶尖学者之间的会议在吐鲁番召开的一次比一次规模大,内容越来越精细,政府对学术研究地位的重视,都说明西域文化的价值不可估量,尤其是西域语言学文化,这种承载历史专有功能的载体,了解了它也就了解了其它的文化领域。研究某一领域的学者需要有共同语言,要不大家是不愿意交流的,这就是这次高峰论坛的本质所在。
  他的专长是回鹘语,此次,他的学术论文是《大乘无量寿经》回鹘文译文的多语言原典。《大乘无量寿经》是吐鲁番、敦煌等地流传较广的佛典之一,除了汉文译文之外,该经还有西夏文、回鹘文、和田塞文、蒙古文和藏文。学术界一般认为,《大乘无量寿经》回鹘文的原典为藏文。但通过对该经回鹘文译文跟其他语种版本进行比对,他认为,虽然该经的回鹘文译文主要依据的是藏文本,但译者不同程度地参考过该经的梵文原文和法成译汉文本,这意味着,西域古代文化的交流已经相当频繁。
  对于为什么选择这个领域,阿不都热西提表示,刚开始他纯属好奇,觉得各式各样的语言组成的大千世界非常美妙。在慢慢地接触中,除了兴趣与研习之外,语言文化已深深使他着迷,尤其是西域语言学。对于这个领域,阿不都热西提用自己的严谨与热爱走出一个又一个坚定而又稳健的步伐。
  情系新疆
  目前,阿不都热西提正在研究两个大项目,因此,回新疆的机会不多。
  记者问阿不都热西提最长一次没有回来有多长时间?他不假思索地说:“7年!”这是最长的一次,也是他对故乡的思念积蓄最多的一次。
  阿不都热西提是一个审慎而富有情趣的人。每次回新疆,他马上见朋友,然后大多数时候是泡在书店里查资料,看国内外关于学术的最新信息。
  在新疆生活了这么久,阿不都热西提对新疆的人和事,都有着浓厚的感情。2006年,阿不都热西提看到招聘“天山学者”特聘教授,他二话没说就报名了。这意味着他要回到新疆工作,并且两边跑。阿不都热西提回到新疆后,妻子和孩子留在了那边。因为他想帮助疆内同行开展学术业务,也想为自己的家乡尽一点微薄之力。后来,由于工作调动的原因,他不得不在外地工作。
  当问及在会议上为何有一段小小的开场白时,阿不都热西提用诚恳的话语说道:“记得上一次来新疆参加类似的会议时是用汉语发言,但很多前来参加会议的学者都懂英语,懂汉语的比较少,为了尊重远道而来的专家不得不用英语,但是,看到还有一些国内的同胞,又做了补充。”
  然后,阿不都热西提又说道,讲母语是每个学者对祖国最深切的爱。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生我养我的祖国。

http://zzb.china-b.com/yyx/zsed/2268.html

http://kazak.muc.edu.cn/shownews.asp?news_id=169



  
亚心网讯(记者刘俊佑报道)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的名片很简单,上面只写了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柏林布兰登堡科学院专职研究员,可是简单的背后,却有着很多举世惊人的成绩。
“很抱歉,今天我不能用汉语来阐述我的论文报告,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使用自己的母语我感到非常抱歉,但最后我会用5分钟的时间将它翻译成汉语来阐述。”这是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不久前在“西域古典语言学高峰论坛”会议上的一段开场白,他说完这番话时,大家都被他真诚朴实的语言所感动,他流畅的英文发言更赢得了长时间的掌声。
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是研究回鹘文的专家,曾任德国哥廷根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部研究员、哥廷根大学哲学院客座教授,兼任欧洲中亚研究会(ESCAS)会员,并赴国际多所著名大学从事过语言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特别是维吾尔语方言及新疆撒拉语研究方面做出过开拓性成绩,于2008年度获得“长江学者”荣誉。
此次,他与国内外专家分享了他的学术论文《〈大乘无量寿经〉回鹘文译文的多语言原典》。《大乘无量寿经》是吐鲁番、敦煌等地流传较广的佛典之一,除了汉文译文之外,该经还有西夏文、回鹘文、和田塞文、蒙古文和藏文。学术界一般认为,《大乘无量寿经》回鹘文的原典为藏文,但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通过对该经回鹘文译文跟其它语种版本进行比对认为,虽然该经的回鹘文译文主要依据的是藏文本,但译者不同程度地参考过该经的梵文原文和法成译汉文本。这意味着,西域古代文化的交流已经相当频繁了,尤其是西域语言学文化,这种承载历史的专有功能载体,了解它也就了解了其它的文化领域。
1993年,在新疆大学中国语系任教的他成为我国第一批为数不多的突厥语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近20年的教书生涯为他今天的成绩做了很好的铺垫,也成就了今天他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作为一名在乌鲁木齐出生并成长起来的维吾尔族学者,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无论走到哪里,心里始终装着新疆,尤其在参加一些国际性会议时,他都会想方设法宣传新疆,推介新疆,按他的话说,他的根在新疆。
在他的印象中,西域文化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缺失了西域文化的世界文化是不完整的,而西域古代语言是一个研究不完的课题,只因为它存在的历史价值与非常神秘的文化魅力,它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也让各国学者对它的研究从没有中断过,就像这次吐鲁番召开的高峰论坛会议,来的都是国内外顶尖的研究学者,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对世人了解西域,了解新疆国际学术地位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对于新疆各族人民来说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说,要研究一种文化或者语言,只有通过多方面的文化交流,才能提升自己的实力水平。为什么以吐鲁番为中心的西域大地能吸引大量的中外学者?为什么吐鲁番学在国际学术界名气这么大?因为,这是世界各种文明交汇的地方,它是世界文明的象征,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让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感到高兴和自豪的是,随着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的发展,新疆的学术氛围越来越浓了,像库车等这些具有古代城市象征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地位,并成立了自己专门的学术机构,这些举措对宣传推介新疆非常有利。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