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维吾尔族的民间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融维吾尔族歌、舞、乐为一体,历经数百年而形成,被誉为维吾尔族的音乐之母。在维吾尔族的聚居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很多专门研究这种音乐的人,苏来曼·伊明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不仅如此,他还创作出很多民族作品,并用小提琴、钢琴等西方乐器来表现,受到同行的赞誉。接下来我们就听听这位维吾尔族老教授的音乐人生。
年过花甲的苏来曼·伊明是新疆艺术学院的音乐教授。您现在听到的是苏来曼创作的著名钢琴曲《古来来》。这首曲子以轻快活泼的风格,表现对少女古来来的赞美和爱慕。如今,这首曲子已入选大师级作品集,被人们珍藏。苏来曼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怀念》、钢琴曲《想起你的时候》等作品,被广泛用于中国许多音乐学院专业教学中,一些小提琴家还在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地,演奏、教授这些作品。
苏来曼教授出生于一个普通维吾尔族农民家庭,他的音乐才能源于父亲。父亲能歌善舞、诙谐幽默,会弹奏许多民族乐器。受父亲的影响,他自小就对民族音乐十分着迷。
大意:我从小就爱听爸爸给我唱民歌。上小学时,我就让父亲给我买一把热瓦甫琴,教我弹琴。后来又让父亲给我买了一把手工制的小提琴。初中毕业的时候,我在热瓦甫弹奏、小提琴演奏、唱歌等方面,都小有名气了。
热瓦甫是维吾尔族的传统民间乐器,小提琴是西方乐器,年幼的苏来曼对这两种乐器都能很好地掌握。高中毕业时,新疆艺术学院的老师来苏来曼的家乡--新疆南部的喀什招生。听苏来曼演奏了小提琴、热瓦甫后,招生老师大为赞赏,当场录取了他。
新疆艺术学院是当地培养艺术人才的最高院校。1961年,年仅17岁的苏来曼,就成了该校小提琴专业的一名学生。上大学期间,除了专心练小提琴,苏来曼还开始尝试作曲。毕业时,他创作的一部热瓦甫独奏曲和三首歌曲,得到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因为成绩优异,毕业时,苏来曼留校当了老师。苏来曼说,他没想到,他在音乐道路上会走得这样顺利,这也让他更加珍惜当老师的机会。
大意:作为一个老师,我必须对自己的专业精通。我花时间学了很多东西,比如其他民族的民歌,外国民歌等。学习中,我发现,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的民间音乐更值得研究、整理,让更多的人知道。像我们的十二木卡姆,简直就是一座音乐宝库。
十二木卡姆有340多首歌曲、乐曲,是一个庞大的音乐体系。苏来曼说,木卡姆音乐听起来很完整,非常美丽、感人,但学起来很难,因为它的旋律很复杂,总让人摸不透。为了掌握其中的规律,苏来曼经常熬夜听,几十遍几十遍地听,然后模仿着弹奏、演唱。听得多了,唱得多了,学起来就容易了。苏来曼用了五年时间,掌握了多个木卡姆乐曲,而且能够边弹边唱。随着视野的开阔,苏来曼的创作欲望越来越强烈。
他说:我非常想用西洋乐器来表现维吾尔族的民族音乐,通过这种途径,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外国人,了解我们新疆的民族音乐。但西洋乐器和民族音乐结合是很难的,在各方面都要下功夫,找到巧妙的办法才能成功。
创作过程中,苏来曼经常灵感来了,就是不吃不睡也要把曲子写出来。他的同事,新疆艺术学院副教授关文辉先生说,苏来曼的勤奋在学校是众人皆知的,老师和同学们经常看到他即使在走路时,还自说自唱地比划着。关文辉告诉我们:
“苏来曼教授发表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论文,其中许多是关于民族音乐的,还有的获过国际大奖。他用自己丰厚的音乐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并且创作了大量用西洋乐器来表现民族音乐的曲子,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新疆民族音乐。”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苏来曼的一曲怀念已故中国前领导人周恩来的女声小合唱,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在全国流传。后来,苏来曼被学校选送到中国音乐的最高学府--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作曲。学习的两年内,他创作的钢琴独奏曲、歌曲、民歌配钢琴伴奏曲等将近10首,引起中国音乐界的关注。完成学业回到新疆后,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音乐创作中,相继发表了许多作品。那首广为人知的钢琴曲《古来来》,就是这时候创作的。
现在,苏来曼创作出的音乐作品已有200多首,其中有大型交响乐曲,也有钢琴独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这些作品被许多国内外演奏家演奏,使新疆民族音乐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苏来曼对新疆民族音乐的挚爱还表现在他的教学中。他认为,现在年轻人接触外来的东西多了,却忽视了一些本民族优秀的东西。因此,他要求学生树立“取精华、去糟粕”的学习观念。现在已是新疆艺术学院教授的托汉·斯马古力,曾是苏来曼的学生。
他说:我记得20多年前,苏教授就开始整理、编写有关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教材了。我们都学过。这些教材,让我们更系统地了解了本民族音乐文化。
现在,苏来曼的学生活跃在新疆甚至全中国的音乐舞台上,对此,苏来曼甚感欣慰。
http://gb.cri.cn/1321/2006/01/04/542@847352_1.ht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